破除封建迷信,宣扬传统文化

首页 > 命理八字 > 前世今生

佛教说的无空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4-06-06作者:在线八字网来源:在线八字网

  佛教说的“无”和“空”是什么?

  先说佛教的“空”。

  佛教的“空”,是指超乎“色相”现实的境界。

  《般若波罗蜜多真经》云:“照见五蕴皆空。”

  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空者,理之别目,绝众相,故名为空。”

  “空”,是汉译名,音译为“舜若”。

  进一步说,佛教认为,“空”是世间一切存在的真相。就是说,一切存在均没有自体、实体及自身规定性。这种“自体、实体及自身规定性”,佛教称为“我”。就是说,这个“我”,不是“你我他”之“我”。

  一

  这样,佛教的“无”,就好理解了。

  所谓“无”,是说“无我”。

  《涅槃经》云:“杀空得实,杀于无我而得真我。”

  “无”或曰“无我”,就是前面说到的“一切存在均没有自体、实体及自身规定性”。

  “无我”,也是汉译名,又译“非我”、“非身”。

  二

  佛教,由乔达摩.悉达多创立的。

  他出生于如今的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园。由尼泊尔、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考古小组确认,其出生时间为公元前623年,80岁“入灭”或称“圆寂”。

  乔达摩.悉达多属于刹帝利种姓的“释迦族”,所以被称为“释迦牟尼”,即“释迦族的圣人”。他还被称为“佛”或“佛陀”,意为“觉者”。在中国还被称为“释尊”和“世尊”。

  “释迦牟尼”于35岁在菩提伽耶一株菩提树下顿悟而创立佛教。

  三

  最初的佛教,完全靠“佛陀”的口头指令向下向外传播。

  因此,后来便很难分辨哪些是“佛陀”说过的原话,亦或是他的弟子“觉”之后的感悟。

  这个时期,被称为佛教的“原始时期”。

  不过,“佛陀”的“思想”十分明确。

  他认为,阿怛摩(我体)不存在,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“我体”。

  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,而生存必有痛苦。

  根据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、“苦”这三种基本状态,“佛陀”总结出“四谛”——苦谛,世俗世界的一切,本性都是苦;集谛,贪为苦因;灭谛,苦因可灭;道谛,即灭苦之道。

  根据“四谛”,“佛陀”提出“十二因缘”——“无明”(无智)缘“行”(善恶行业);“行”缘“识”(心识);“识”缘“名色”(名称与物质);“名色”缘“六处”(五感官与意识);“六处”缘“触”(感官与事物的接触);“触”缘“受”(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);“受”缘“爱”(贪爱);“爱”缘“取”(求取);“取”缘“有”(有生存);“有”缘“生”;“生”缘“老死”。

  如何摆脱上述生死轮回之苦,“佛陀”提出“八正道”——即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和正定。

  “佛陀”说,人经过“八正道”,即可证得涅槃,即“无业力无生死轮回”的境界。

  “佛陀”强调,佛教接纳一切人,不分种姓,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有任何本质差异。

  “佛陀”上述论述,被称为“佛陀教说”,是原始佛教的核心,也是后来佛教各派理论的根源。

  四

  “佛陀”关于“空”的思想,经由“大乘佛教”作了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。尤其是以《般若经》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佛教“中观派”哲学所特有。

  到这一时期,“空”,分为了“人空”与“法空”。

  原始佛教时,已对于“人空”毫无异议——即通过分析虚假和合的五种物理和心理成分(五蕴)构成的人我,以证明并无实体的自我或灵魂。

  五蕴的“色蕴”,属物理现象;其余的“受蕴”“想蕴”“行蕴”“时蕴”,皆为心理现象。

  所谓“法空”,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非色心二法,“色法”与“心法”都不可能有自性,它们必然是相待的、依赖性的、有条件存在的,也就是变易的、无常的。

  因此,“空”,才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。

  但是,“空”并非虚无,而是指不能不依缘而有。

 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云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

  五

  这是《心经》的基本命题,所强调的,就是色与空的同一性,这种同一性是以“缘起”为基础的。这也恰恰是“涅槃”与世间等同如一的道理所在。

  所谓“缘起”,就是前面说到的,“佛陀” 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、实在的自性,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“自我”(灵魂)的存在。

  “缘起”,是“空”的基础,也是“无我”的基础。

  《相应部经典》,是原始佛教的重要经典。

  其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,认为“无常是苦,是苦者皆无我”,“此形非自作,亦非他作,乃由因缘而生,因缘灭则灭”。

  这是说,世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,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,不是固定不变、单一的独立体,而是种种要素刹那依缘而生灭的。

  “无我”,也分两类——“人无我(即人空)”、“ 法无我(即法空)”。

 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皆空,法的自性也是空的,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。因此不仅“人无我”,而且“法无我”。

  小乘佛教则一般仅主张“人无我”。

  大致就是这些了。

  凡夫之人,执着于"我"的存在,然后就开始追求“我的",就开始执着于"有”。佛教的空无就是针对这点所开的药方,让人放下我执。不过也仅仅是药方,如果病好了自然是不用再吃药了,那是连空无都要舍弃和放下。


展开全文

热门文章

返回顶部